在园林和盆栽花木上,常可发现黄白色、灰白色、棕褐色以及其他颜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小突起,乍看似植物的疣瘤或粘沾的分泌物和污染物,用手拨动可脱落,其内可发现一浅黄色小虫,这就是常见的花卉害虫蚧虫,因其外层保护物是其自身分泌的蜡质层——介壳,故常叫介壳虫。
【1】常见介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
1、草履蚧
又名草鞋介壳虫、柿裸蚧。主要危害桃、柿、梨、苹果等多种果树及樱花、广玉兰、腊梅、月季、玫瑰、国槐等园林观赏植物。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树根附近土缝里、树皮缝、枯枝落叶层及石块下成堆越冬。次年2月下旬开始出现若虫,3月上中旬上树较多。若虫上树后,大量集中在1-2年生枝条上吸食汁液,以4月危害最重。受害严重的枝条推迟发芽甚至枯死。5月中下旬雌成虫下树潜入树根土缝产卵,产卵后即死亡,以卵越冬。小若虫有日出上树,午后下树的习性,稍大后则不再下树。
2、日本龟蜡蚧
主要有紫薇、广玉兰、桂花、蔷薇等观赏植物及桃、李、枣、枇杷、无花果等多种果树。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或树上叶片越冬。次年3-4月恢复活动,吸食树液,排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发生。5月份是产卵盛期,卵产在母壳下,6月下旬卵孵化,若虫四处爬行寻找适宜的寄生部位进行固定,以叶部为多,少数在叶柄或嫩枝上。卵及孵化期间如雨水偏多则成活率高,反之则死亡率高。初孵若虫一般能爬行80厘米左右,远距离传播主要靠风力扩散。8月下旬至9月下旬雌雄虫交配。受精后雌虫继续危害,并从叶上转移到枝条上准备越冬。
3、球蚧类
包括多种球坚蚧,如桃球蜡蚧、杏圆球蚧等,主要发生在桃、杏、樱桃、李、白蜡树等果树及绿化植物上。
发生规律:大多数种类每年发生1-2代,多以若虫在枝条的背阴处越冬,翌春树木发芽后迁移至嫩枝上固定刺吸危害。5月是成虫产卵、若虫孵化集中的时间。其它,还有粉蚧、圆蚧、盾甲蚧等。
【2】介壳虫对花卉的危害
介壳虫的寄生广泛,在木本、藤本、草本植物上都可发生。早春树液流动以后,介壳虫开始取食,雌成虫产卵后,经数日便可孵化出无介壳的可移动小虫,称为初孵幼虫,它们在寄生植物上爬动,群聚于枝、叶、果上。然后,成虫、若虫将口器插入花卉叶、枝组织中吸取汁液,开始固定生活,轻则叶片发黄、落叶、落果,重则部分枝条或全枝枯萎死亡,并诱发煤污病,为害甚大。
【3】介壳虫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介壳虫极易随苗木、果品、花卉的调运传播,如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等。
2、栽培管理措施。通过园林技术措施来改变和创造不利于蚧虫发生的环境条件。冬季或早春,结合修剪,剪去部分有虫枝,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3、药剂防治。在介壳虫幼虫盛发期,选用淇林蚧虫净800-1000倍液对准树干上的虫体均匀喷雾,即每瓶100毫升兑水80-100公斤,结合使用程攻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