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8-12-3 人气:664 来源: |
桑天牛,又名粒肩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 多分布在北京、天津、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河北、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四川、江西、台湾、海南、云南、贵州、山西、陕西等省。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黑褐色,密生暗黄色细绒毛;触角鞭状;第1、2节黑色,其余各节灰白色,端部黑色;鞘翅基部密生黑瘤突,肩角有黑刺一个。 卵 长椭圆形,稍弯曲,乳白或黄白色。 幼虫 老龄体长60mm,乳白色,头部黄褐色,前胸节特大,背板密生黄褐色短毛,和赤褐色刻点,隐约可见"小"字形凹纹。 蛹 体初为淡黄色,后变黄褐色。 危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枝干,轻则影响树体发育,重则全株枯死。主要危害桑、杨、柳、榆等园林树木和果树。成虫啃食嫩枝皮层,造成枝枯叶黄,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降低工艺价值,严重受害时,时常整枝、整株枯死。 发生规律 北方2~3年一代,以幼虫或即将孵化的卵在枝干内越冬,在寄主萌动后开始为害,落叶时休眠越冬。 幼虫期初孵幼虫,先向上蛀食10mm左右,即掉回头沿枝干木质部向下蛀食,逐渐深入心材,如植株矮小,下蛀可达根际。幼虫在蛀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即向外咬一圆形排粪孔,粪便和木屑即由虫排粪孔向外排出。排泄孔径随幼虫增长而扩大,孔间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增长,增长幅度因寄主植物而不同。 成虫多晚间活动取食,以早晚较盛,约经10~15天开始产卵。2~4年生枝上产卵较多,多选直径10~15mm的枝条的中部或基部,先将表皮咬成"U"形伤口,然后产卵于其中,每处产1粒卵,偶有4~5粒者。每雌可产卵100~l50粒,产卵约40余天。卵期10~15天,孵化后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向枝条上方蛀食约1cm,然后蛀入木质部内向下蛀食,稍大即蛀入髓部。开始每蛀5~6cm长向外排粪孔,随虫体增长而排粪孔距离加大,小幼虫粪便红褐色细绳状,大幼虫的粪便为锯屑状。幼虫一生蛀隧道长达2m左右,隧道内无粪便与木屑。 防治措施 (1)保护啄木鸟,利用寄生蜂和白僵菌等。 (2)结合修剪除掉虫枝,集中处理。 (3)成虫发生期及时捕杀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 (4)成虫发生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喷洒触破式微胶囊水剂200-400倍液。 (5)成虫产卵盛期后挖卵和初龄幼虫。 (6)刺杀木质部内的幼虫,找到新鲜排粪孔用细铁丝插入,向下刺到隧道端,反复几次可刺死幼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