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危害 广泛分布于秋海棠各栽培区,危害多种秋海棠,而以竹节秋海棠。球根秋海棠受害较重,可引起秋海棠、球根秋海棠落叶、幼芽枯死脱落、茎枯死、是海棠的一种重要病害。 症状 侵染秋海棠的叶、茎、芽,以叶受害最重。叶片受害初生水渍状小斑点,逐渐变为褐色,扩大成为大型不规则病斑,周围褐色,中间灰白色。茎部病斑,一般呈纵长干腐状,深褐色,当病斑绕茎一周时,以上部分枯死。如植株生长健壮,有时虽有病斑,但扩展缓慢,而且不易引起茎枯死。当茎部病斑扩展至幼芽基部时,幼芽基部发黑枯死,有时芽不枯死,但嫩叶基部产生黑色病斑,引起嫩叶脱落。 发病规律 病原菌随植株残体在土壤中,以及在植株病部活体中越冬,为翌春主要侵染源。生长期多从栽培作业或中产生的伤口或害虫危害的伤口侵入。露天栽培时随雨滴飞溅或喷淋水滴传播,高温多湿,降雨次数多而频繁,管理不善,土壤贫瘠,植株生长不良,发病往往严重。 预防控制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秋海棠喜温暖,不耐寒、喜半阴,夏季不可放在阳光处直射。生长适宜温度18~20摄氏度,越冬气温10摄氏度左右。适宜生长有空气湿度较大,土壤湿润的环境,不耐干燥,亦忌水。应选疏松肥沃的土壤,栽培过程中注意摘心。 2、清除侵染源 发病初期应及时摘除病叶,并将其深埋(30cm以下)于无寄主区,决不可将病叶遗弃于花盆或花圃内。 3、避免从植株上方浇水,以免流经叶面时携带病菌,传播蔓延。室内盆栽应放置于通风透光、半阴处,不可在阳台上暴晒。 4.药剂防治 可使用淇林@柯骏每袋兑水160公斤叶面喷施。间隔7天可再使用一次,连续2~3次效果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