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 2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内或土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5月上中旬越冬幼虫化蛹,6—7月成虫羽化,7月为羽化盛期。幼虫为害4月中下旬开始,4月中旬—5月中旬为越冬代幼虫翌年出蜇后为害期。7月下旬—8月中下旬为当年孵化的幼虫为害盛期。虫态重叠,很不整齐,至10月都有成虫发生。成虫有假死性,羽化出孔后需补充营养取食嫩梢、叶片、叶柄等,成虫为害1个月左右开始产卵,卵期7—10天,幼虫孵化期上半年始于5月上中旬,下半年始于8月下旬—9月上旬。幼虫孵化后先在树表皮下的韧皮部取食皮层,钻蛀为害,稍大后即钻入木质部继续钻蛀为害。蛀孔圆形,熟后在木质部坑道内化蛹,蛹期10—15天。受害树常有流胶现象。与此虫合并发生的还有“沟眶象”。
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严禁调入带虫植株;清除严重受害株及时烧毁。
2、7月是成虫集中发生期由于成虫多集中在树干上,从根茎起向上下均有分布。由于该虫不善飞翔,可人工捕捉成虫。化学药剂可采用90%敌百虫晶体、75%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1500倍液。
3、用螺丝刀挤杀刚开始活动的幼虫。4月中旬,逐株搜寻可能有虫的植株,发现树下有虫粪、木屑,干上有虫眼处,即用螺丝刀拨开树皮,幼虫即在蛀坑处,极易被发现。这项工作简便有效,只是应该提前多观察,掌握好时间,应在幼虫刚开始活动,还未蛀入木质部之前进行。
4、使用淇林蛀虫清插瓶或根施滴注淇林根除蛀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