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是秋季的多发病。由多种细菌和真菌引起,危害月季、榆叶梅、菊花、蔷薇及甜菜等。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浸染嫩枝、叶柄、花梗和花。此病不仅影响观赏,还影响到植株的生长,严重时造成叶片过早脱落,甚至枝条枯死,故应当加强防治。
据了解,黑斑病症状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定形的暗黑色病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边缘呈放射状、病斑直径约3-15毫米。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泡子盘。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期落叶,致个别枝条枯死,如月季黑斑病。
另一种是叶片上出现褐色到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其上生长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早落,影响生长、如榆叶梅黑斑病。
»发病规律
黑斑病是月季和蔬菜类作物上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枯枝或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侵染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低洼积水处,通风不良,光照不足,肥水不当等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优质的种子发病率也会低很多。
2、发现病叶、病叶柄应立即剪除烧毁,并要及时清除死亡植株。
3、加强栽培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忌偏施氮肥,浇水不宜过多,盆土不宜过湿,同时要增强通风透光性能,降低湿度。注意整形修剪。
4、发病时,可喷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淇林圃菌清400-500倍液、淇林菌医800-1000倍液或淇林斑腐清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严重时,间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药剂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