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别名:冬青卫矛、正木。大叶黄杨属卫矛科卫矛属,常绿灌木,其枝叶浓密,嫩叶绿色有光泽,四季常青,且有各种花叶变种。因此,大叶黄杨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绿化美化、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秋季以后大叶黄杨常见的病虫害有:蚜虫、叶螨、扁刺蛾、黄杨绢野螟、卫矛矢尖盾蚧、大树黄杨炭疽病、大叶黄杨白粉病、大叶黄杨叶斑病等。
»蚜虫是最常见的害虫之一。由于大量分泌蜜露,因此也叫蜜虫。蚜虫主要以口器刺吸植物汁液养分,成蚜、幼蚜群聚于叶片、嫩茎、顶芽、新梢上,吸取汁液,引起畸形、皱缩、卷曲、萎蔫,有的形成虫瘿,使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蚜虫的分泌物使植株生理作用受阻,容易诱发某些病害和煤污病等,蚜虫传带植物病毒已远远超过自身其取食的为害程度。
翌年春3~4月份孵化为干母,在越冬植物上孤雌胎生,繁殖3~4代,4~5月间产生有翅胎生雌蚜,飞到大叶黄杨上危害,并继续孤雌生殖。晚秋10月间产生有翅迁移蚜从大叶黄杨上迁到越冬植物上,产生有性无翅雌蚜和他处飞来的雄蚜,交配后产卵,以卵越冬。
»叶螨聚集在叶片背面,成虫、若虫用口器刺入叶内吸吮汁液,常造成大叶黄杨叶片绿素受损,叶片密集细小的灰黄点或斑块,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甚至因叶片落光造成植株死亡。
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繁殖迅速。气温20-30℃最适宜,5天左右即繁殖一代、世代重叠。1年之中以5~6月及8~9月出现两次高峰期;秋季干旱,降雨量少,繁殖快,越冬虫口基数大,不合理的施药使环境恶化,天敌数量减少,导致大发生。
»扁刺蛾,俗称洋辣子,属鳞翅目,刺蛾科。低龄幼虫在叶片叶面上啃食表皮和叶肉,致使被啃处呈现白色网状,大龄幼虫将叶食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吃成光杆,影响树势生长和发育。幼虫体具毒刺,触及皮肤,会疼痛红肿。如不及时防治,有时发生扰民现象。
1年发生2代;少数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干周围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4月中旬化蛹,成虫5月中旬至6月初羽化。第一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盛期为6月初至7月初;第二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9月底,盛期为7月底至8月底。
»黄杨绢野螟是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黄杨科植物,如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朝鲜黄杨以及冬青、卫矛等植物。以幼虫食害嫩芽和叶片,常吐丝缀合叶片,于其内取食,受害叶片枯焦,严重的街道被害株率50%以上,甚至可达90%,暴发时可将叶片吃光,造成黄杨成株枯死,影响观赏效果。
一带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严重;翌年3月活动,4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出现,6月上旬第一代开始仕蛹,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6月下旬产卵,同时可见第二代幼虫出现,7月中旬化蛹,7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出现;8月上旬产卵,同时第三代幼虫出现,8月中旬化蛹,8月下旬第三代成虫开始羽化,9月上旬产卵,9月中旬越冬代幼虫出现,10月中旬进入越冬期。
»卫矛矢尖盾蚧,若虫和雌成虫常群集在叶片、枝条上,像吸人血的虱子一样,把口器插入植物组织内吸取汁液,因而对花木造成极大的危害,被害植株不但生长不良,还会出现叶片泛黄、提早落叶等现象,严重的会使植株枯萎变秃而死亡,降低观赏价值,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易诱发煤污病。卵孵化为若虫时形成介壳,固定于枝叶上,刺吸为害,初期在叶片上引起微黄或白色斑点。雌虫通常在茎主干、侧枝和叶脉处危害,严重时可引起整株植物死亡;雄虫主要危害叶片,先从下层隐蔽处危害,逐渐向上部发展,引起叶片出现黄色斑点,黄色斑点继续发展,引起植株落叶变秃,直到死亡。干旱、高温、通风透光不良或种植过密等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茎枝及叶片上越冬。雌虫4月下旬至5月下旬产卵,产卵孵化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其产卵孵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一代发育较整齐,第2、3代发育极不整齐,各虫态重叠现象严重。
大叶黄杨虫害防治方法
1、去除病虫枝及清除杂草,集中烧毁。
2、保护天敌,天敌数量多时,尽量少用广谱性农药。
3、化学防治:蚜虫、扁刺蛾和黄杨绢野螟均可使用树虫一次净或捕杀净防治、叶螨可使用螨虫清防治、卫矛矢尖盾蚧可使用蚧虫净或根除蚧防治。
»大叶黄杨炭疽病,病害发生在叶片和嫩梢上。叶片上的病斑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为3~12毫米,病斑边缘有较狭的深褐色隆起,中央灰白色,后期在灰白色处形成较粗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黑点,排列稀疏,多在叶片正面,有时呈轮纹状排列,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在嫩梢上,病斑条状,灰白色,其上生黑色小点,亦可引起枝条枯死。此病常与大叶黄杨褐斑病混合发生,同一叶片可有两种病斑,它与大叶黄杨褐斑病的区别之处,在于病斑周围没有黄色晕环圈,而褐斑病边缘有晕圈。
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盘在病枝、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在温度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常以寄主伤口侵入。此病寄生性不强,只能从伤口侵入。此病发生比褐斑病稍迟。
»大叶黄杨叶斑病,为害大叶黄杨的嫩叶、老叶,发病初期,叶上有黄色小斑点,渐渐地变为黄褐色斑,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10毫米,中央灰白色,有浅褐色同心轮纹,边缘深褐色稍隆起,病斑内密生细小黑色霉点。病斑透过背面,只是背面颜色比正面稍浅。病斑干枯后与健部裂开,直至形成穿孔。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枯黄脱落。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座等形态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以后在整个生长季节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多雨、潮湿、春季遭受冻害或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时,往往发病严重,造成落叶。一般6月份开始侵染,7~8月份为侵染盛期,在8月中旬出现症状,8月中下旬至9月份发病严重,病斑扩大,出现落叶。
»大叶黄杨白粉病,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嫩叶和新梢上。白粉大多分布于大叶黄杨的叶正面,也有生长在叶背面的,单个病斑圆形、白色,多个病斑连接后不规则,产生白粉霉斑。发病初期,表面上出现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变为灰色,在叶片上散生许多白色圆形小斑,随着病斑逐渐扩大,相互愈合,成为不规则的大斑,甚至占据全部叶面。叶片病斑上产生白色粉状霉层,病斑逐渐褪绿,变黄,最后变褐黑色坏死。如将病斑表面白色粉层抹去时,在发病部位呈现黄色圆斑。病害严重时,导致叶片皱缩畸形,新梢扭曲、萎缩停长,并引起落叶枯梢。
每年春、夏、秋季产生大量孢子多次侵染叶片和新梢,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多雨季节和高湿条件利于此病发生,秋季凉爽多雨利于发病。栽植于树荫下的大叶黄杨发病重,向阳的植株发病轻或不发病;嫩叶、新梢发病重,老叶发病轻。不及时修剪,大叶黄杨枝叶过密时发病较重。
大树黄杨病害防治方法
1、清除浸染来源。秋冬收集病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
2、园林技术防治。加强栽培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减少发病率。浇水要适量,连绵阴雨天要及时排水。
3、化学防治:大树黄杨炭疽病可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炭疽净800倍液喷雾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可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净白1000-1500倍液。大叶黄杨叶斑病可使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圃菌清400-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