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不仅有蝉鸣阵阵,其他虫子也很活跃。其中就包括扁刺蛾,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可以看到道路两边的树叶上有“洋辣子”,这让原本惬意的饭后乘凉、散步变得有些让人惧怕。今年雨水多且此前气温不高,到7月中旬第一代刺蛾才出现。人要是碰到刺蛾的毛,皮肤会红肿还有刺痛的感觉,所以看见它一般要避而远之。
据了解,七八月份正是扁刺蛾危害最严重时期。以幼虫蚕食植株叶片,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致树势衰弱,造成果树严重减产,影响园林景观等。危害枣、苹果、梨、桃、梧桐、枫杨、白杨、泡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广布于全国各地。
扁刺蛾幼虫体表为毒腺毛,毛根部有毒腺细胞分泌毒液,经毛管注入皮肤。毒毛刺入皮肤注入毒液后,因毒液对皮肤的原发性刺激作用而引起皮肤反应。使毛孔迅速发炎,肿胀,奇痒难忍,并伴随疼痛,不敢用手触碰。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但对没有汗毛孔的皮肤(比如手指面)一般不造成伤害,所以这种虫子虽然毒性厉害,但小心地用手指拿它是可以的。
»发生规律
北方每年发生1代,长江下游地区2代,少数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下3-6厘米土层内结茧以前蛹越冬。1代区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发生期不整齐;6月中旬至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8月危害最重,8月下旬开始陆续老熟入土结茧越冬。2-3代区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至10月,以末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
成虫多在黄昏羽化出土,昼伏夜出,羽化后即可交配,2天后产卵,多散产于叶面上,卵期7天左右。幼虫共8龄,6龄起可食全叶,老熟多夜间下树入土结茧。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幼虫群集为害期可以人工捕杀。
2、黑光灯防治: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保护和引放寄生蜂、寄生蝇;用青虫菌防治幼虫。
4、药剂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幼虫发生期及时使用80%敌敌畏乳油、50%杀螟松乳油、50%辛硫磷乳油1400倍液、淇林树虫一次净800-1000倍液、淇林捕杀净600-800倍液或淇林战虫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也可用根施淇林根除净,或滴注淇林淇悦、淇林根除净(滴注型)的方法进行防治。
»蛰后处理
1、蛰后用胶带粘受伤部位,可以把刺入皮肤的细毛给清理掉,这是最直接的方法。
2、刺蛾的毒是酸性的。可以用碱性液体如:浓肥皂水涂患处。可以重复一次。一般十分钟左右就会减轻。
3、有发烧,关节肿痛等全身症状,应到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