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松毛虫,又名褚色松毛虫,为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在浙江发生于海拔较高的地区。为害马尾松、思茅松、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常与马尾松毛虫混合发生,松林针叶被吃光,严重被害松林,遇干旱可枯死。
形态特征
卵 近圆形,咖啡色,卵壳上具有3条黄色环状花纹,中间纹两侧各有1咖啡色小圆点,点外为白色环。
蛹 长椭圆形,初为淡绿色,后变栗褐色,体长32-36mm,雌蛹比雄蛹长且粗,外被灰白色茧壳。
幼虫 幼龄幼虫前胸两侧具两束长毛,其长度超过体长之半,头、前胸背呈橘黄色,中、后胸背面为黑色,中间为黄白色,背线黄白色,亚背线由黄白色及黑色斑纹所组成,气门线及气门上线黄白色。从6龄开始各节背面两侧开始出现黄白毛丝,7龄时背两侧毒毛丛增长,并在黑色斑纹处出现长的黑色长毛丛,背中线由黑色和深橘黄色的倒三角形斑纹组成,全体黑色增多,至老熟时全身呈黑红色,中后胸背的毒毛显著增长。
成虫 棕褐色至深褐色,前翅基至外缘平行排列4条黑褐色波状纹,亚外缘线由8个近圆形的黄色斑组成,中室白斑明显。
发生规律
在福建省福州市1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越冬幼虫在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6月上、中旬出现第1代卵,6月下旬出现第1代幼虫,8月下旬结茧,9月中、下旬羽化,9月下旬开始产卵,10月中旬出现第2代幼虫,至11月下旬开始越冬。老熟幼虫多在叶丛中结茧化蛹,结茧前1日停食不动。成虫多在傍晚至上半夜羽化,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产卵,成虫白天静伏于隐蔽场所,夜晚活动,以傍晚最盛,有一定的趋光性,卵成堆产于寄主叶上,初孵幼虫群集,受惊即吐丝下垂成弹跳落地,老熟幼虫受惊后立即将头卷曲,竖起胸部毒毛。
防治方法
1、封山育林,杀虫。改造人工纯松林。
2、大力开展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如:杜鹃、灰喜鹊、螳螂、蚂蚁、赤眼蜂等。可用苏云金杆菌液或白僵菌水剂水剂喷雾。
3、药剂防治: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90%敌百虫原药30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2000倍液,喷杀4、5龄以前幼虫。特别推荐使用树虫一次净800-1000倍液,或捕杀净600-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