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黄毒蛾,为鳞翅目,毒蛾科。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醇、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等地区。危害山茶、荣、油茶、柑橘等花木。以幼虫食害叶片、嫩枝皮及花蕾;幼虫体上有毒毛,人体触及,引起皮肤红肿奇痒。
发生规律
1年发生代数,随各地温度不同而异;有的一年2代,多的一年可发生5代。江、浙、皖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卵在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越冬;各代发生比较整齐.无世代重叠现象。在安徽,幼虫在4月上旬到6月中旬发生,成虫6月下旬到7月上旬发生。第二代产卵在7月上旬到7月中旬,幼虫发生期在7月中旬到9月下旬,成虫羽化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主要是摘除越冬卵块,可在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间进行。捕杀幼虫,幼虫群集时,可摘除虫叶并将虫踩死。
药剂防治 在幼虫期,喷施40%乐斯本乳剂1 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3000倍液。特别推荐新植保杀虫剂“树虫一次净”800-1000倍液喷雾或“根除净”环施后浇水覆土。
生物防治 喷施苏云金杆菌-Bt乳剂;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卵期寄生的茶毛虫黑卵蜂和赤眼蜂,幼虫期有茶毛虫绒茧蜂、茶毛虫瘦姬蜂、毒蛾瘦姬蜂等;还有细菌性软化病及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