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全面启动的“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村屯绿化建设,让农村的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创新模式,民意为先
为打造符合村民需求、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生态乡村,生态乡村理事会应运而生。贺州市通过理事会的形式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听取民声、广纳民意、凝聚民力,共同做好贺州市的生态建设。
贺州市组织引导群众推选村屯里懂政策、威望高、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干部、老党员、致富带头人组成生态乡村理事会,并积极吸纳外出务工返乡优秀青年充实理事会,让群众投工投劳自主参与村庄绿化建设。
贺州市还大力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
钟山县创新推行“自主管理、自筹资金、自己动手、财政奖补”的“三自一补”模式;八步区推行“两筹两补”模式;富川瑶族自治县采取“五个一”模式,解决村屯绿化专项活动资金不足问题;昭平县以“一投一筹”方式投入村屯绿化资金630多万元;平桂管理区实行“三投”模式,解决村屯绿化资金1111万元。
“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本地威望村民的带领,我们建设自己的生态家园就更有信心了。”底村村民高兴地说。
2015年12月,“三自一补”模式得到了自治区的充分肯定,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作出批示:“乡村办要高度关注这一机制创新和运作模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和自治区乡村办工作简报对贺州市的“三自一补”模式进行总结推广。
复绿增绿,留住乡愁
在贺州,绿色正在各个村庄伸展、蔓延。
在生态乡村建设中,贺州市通过“复绿”“促绿”“增绿”,对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治理。
改造乡村风貌复绿。以“空心村”整治为突破口,贺州市加大对农村闲置废弃旧房的拆除力度,解决制约村屯绿化用地的“瓶颈”问题。钟山县7个示范村拆除危旧房2700多间,平桂管理区鹅塘镇陶马岭、白水岭拆除危旧房7座。
生态乡村景观促绿。贺州市采取点、线、面三管齐下举措,精心遴选建“点”,分类指导抓“线”,夯实整体绿“面”,形成生态乡村休闲游景观。钟山县开辟杨岩塘-茅栗岗-上黄龙-底村-凤凰-龙岩生态乡村旅游专线;昭平县结合百香果园、百日菊园、生态茶园构建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乡村游格局。
古树名木助力增绿。结合各地的古树名木资源,各个乡村着重打造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乡村旅游品牌。“我从小在这长大,都想象不到我们村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很多外地的游客来玩,真是热闹啊!”家住富川县福利镇茅厂屋的杨老伯说。
贺州市还创新编制“一个农民休闲公园、一条环村绿道、一个文体场所、一处水面景观、一个整洁环境”的村屯绿化建设标准,建立市县生态精品村,突出各村自然生态禀赋、民俗民风、地形地貌、村落建筑风格等特点,充分利用各村的古桥、古井、古樟、山体、江河水塘等现有资源,尊重群众建设意愿,建设出“记得住乡愁”的村庄。
强化监督,落实责任
为做好村屯绿化建设工作,自治区财政整合各项资金,对一般村屯按照每个村屯3000元的标准安排资金,在苗木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示范村屯按照平均每个村屯12万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同时,贺州市争取自治区林业、住建、扶贫、移民等部门项目和资金,市县直单位每年为挂点联系村提供1万元-2万元,为村屯绿化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贺州市各级政府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市县乡村建设工作综合协调、督促指导、检查考核、项目建设指导及项目资金管理等工作。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严格部署督办,乡镇乡村办具体抓落实,包村工作组分片包干,充分发挥“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的驻村指导作用,积极争取各级后盾单位的支持。
此外,贺州市还实行市、县(区)、乡(镇)领导挂点联系村制度,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形成乡村建设网格化管理制度全覆盖,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及村务公开制度,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提高村民自治能力。目前,全市2499个村屯已有1900多个村屯完善了村规民约落实管护制度,基本实现人人参与村屯绿化建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