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针病初产生淡绿色小斑,后产生黄褐色丘状突起,常排成一行,这是病原锈菌的性孢子器。春季在丘疹状的性孢子器的对侧,产生由黄白色变为桔黄色的疱囊,即病原菌的锈孢子囊。囊破后,散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最终只剩下锈孢子囊的包被,白色膜状。待包被失去后,松针常常枯萎变黄褐色并早落,偶遇春旱时,病情虽然发展缓慢,但病树新梢生长受阻,2~3年后病株死亡。
发生规律
病菌冬孢子于当年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成熟萌发。产生的担孢子积留于叶面上呈白色,靠风雨分散传播。遇油松松针时,萌发产生的芽管便由气孔侵入并增殖。少数病松针上可见少量子器,后随松针越冬。至第二年春,4月下旬开始生出大量的性孢子器,5月开始出现锈孢子囊。6月上旬锈孢子飞散侵染黄檗,经几次再侵染后,形成冬孢子堆。4~10年生油松易病且重,大树上有时也发病但较轻。树冠下部松针病重,向上渐轻。与黄檗混交或临近时病重,二树种距离超过2km时病极轻。7~8月份细雨连绵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扩大蔓延。生在砂丘上和土壤瘠薄地块上的黄檗长势不佳,易生病,病后生长更弱。
防治方法
淇林®粉锈清稀释1000-1500倍液、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均匀喷雾;在发病较严重或发病高峰期,间隔一周重喷一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