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市中区坚持以项目建设支撑发展,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力建设更加繁荣、更具魅力、更为和谐的现代化新市中。区委、区政府把园林绿化放到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高度,提出构建“大园林”的理念,规划编制了山体公园、绿地游园、绿化进社区、道路提升、绿荫工程和裸露地面整治等涵盖城区环境绿化的六大体系,要求把辖区一个个盆景串联成一道道风景,把一道道风景打造成一片片美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中区园林局将六大体系建设与践行“三严三实”相结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将“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同时,又让“三严三实”外化于行,成为推进园林绿化建设项目顺利开展的动力源泉。全局上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打造区域最佳人居环境,满足辖区居民对园林绿化工作的新期待。
敢打郎茂山公园建设“硬战”
为辖区添一处自然乐活公园
郎茂山位于市中区南部,海拔235米,南临二环南路,东临七里山西路,西靠郎茂山路,周边有青龙山、万灵山、马武寨等群山呼应,面积约为1320亩,辐射周边20余万人口。能随时到绿树成荫的郎茂山休闲健身、放松心情,是周边居民的热切期盼。为此,市中区园林局从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化、景观本土化、乐活亲民化”的理念,高标准完成郎茂山山体公园设计方案,在建设中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推进公园建设进度。
据了解,郎茂山公园总规划布局为“一线、五区、八大节点”。“一线”即山林野趣、观光休闲游览线;“五区”即风景游览区、休闲健身区、景观保护区、生态恢复区、抚育提升区;“八大节点”即翠阁接秀、曲径汇芳、华顶揽胜、西山赏林、岗山观影、幽谷别苑、丹徒晨曦、冠云落影。
今年,市中区园林局继续加大郎茂山公园建设力度,重点打造南、北山门,东、西、南、北、山顶游步道,济南战役遗址广场周边绿化提升及山体绿化提升等项目。同时,为方便老年人上山游玩,专门开辟了一条无障碍漫步道,登山漫游皆相宜。另外,进一步完善公园基础设施,设置垃圾箱、便民指示牌、监控、安全护栏,并对郎茂山公园水、电设施进行维护,将郎茂山公园打造成为居民游览、观景、健身、娱乐、休憩、交流的理想山体公园。
也许很多市民还不知道,在山上建公园和平地起楼房不同。花费同样数额的建设资金,人们能眼见楼房蹭蹭地建起来,而在山体公园建设中,变化却往往不明显,因为山体公园施工难度大,施工位置很零散。这要求建设单位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为此,市中区园林局坚持“最少开发原则”,因地制宜进行“以保留为主、改造相结合”的景观设计,在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需要的前提下,避免游憩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山林面貌的破坏,尽可能地保留郎茂山的野趣,更将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出最大效应,切实提高工程建设的性价比。
在对480亩山体实施绿化提升的过程中,市中区园林局结合山体的植物现状,以济南本地乡土植物为主,注重季相变化,以自然风景林带为主,强调路口绿化,景观周边绿化,植物配置中利用山体原有植物搭配色叶赏花植物等。先后间植红栌、五角枫、木槿、山桃、柿子树等景观树种6万余株,同时,建成山下1500平方米的绿地广场。在线形绿带上,设计兼顾动态效果,绿化沿道路走向形成空间开合,有序流动和转换丰富的景观视觉带,满足四季有景的空间营造。
截至目前,郎茂山公园多项工程进展顺利。将来,改造完成的郎茂山公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将敞开胸怀,迎接居民登山游览、健身娱乐。太阳能路灯、公厕、垃圾桶、坐凳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将给市民活动提供极大的方便。
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
打造会呼吸的道路广场
2015年,市中区计划新建绿地13万平方米,其中,道路绿化方面涉及20余条主次干道。市中区园林局在绿化美化辖区道路的同时,根据辖区水文特征、地形特点、发展现状等方面统筹规划,打造让雨水自然留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区。
为保证海绵城市创建工作顺利开展,让全年绿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市中园林结合海绵城市创建要求,以精细化打造为抓手,对全区需要改造提升的地块、道路确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
高标准打造“海绵”道路 旅游路、济大路、舜耕路、建设路是市中区创建海绵城区所要打造的重点道路。对此,市中区园林局科学制定整治提升方案,将道路分车带连接形成绿带,科学施工、分段施工,不扰民、不扬尘,在最短的时间内,争分夺秒、连续奋战,高标准地将上述道路打造成“海绵”道路。
因地制宜 改造裸露绿化带 辖区内有些道路人流量较大,由于行人常年踩踏,导致绿化带裸露,影响景观。针对这种情况,市中区园林局就绿化带的受损程度进行逐一排查,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改造提升方案。通过补植冬青、小龙柏等原有绿篱,保持绿化带风格不变;通过换植提升美化绿化带,使绿化带绿植更有层次。对于确实有行人通行需求的路段,就地设置行人游步道。截至目前,市中区园林局已在二环南路、建设路等多条主次干道进行了绿化补植及改造提升,栽(补)植绿化面积约8万平方米,为辖区各条道路织起一道道会呼吸的海绵“绿网”。
打造屋顶绿化 缓解热岛效应 为改善辖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增加绿化覆盖率,减少城区热岛效应,保温隔热、节约能源,同时,滞留雨水,缓解城市下水、排水的压力,营造和谐良好的城区生态环境。近年来,市中区园林局一直致力于打造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项目。今年,该局对阳光舜城、玉函南区、白马办事处、舜玉小区等区域的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同步进行,栽植爬墙虎、蔷薇等各类苗木进行绿化,目前工程正在施工建设,整个项目将于7月上旬完工。
精心完成节日布花 凸显城市元素今年“五一”期间,本着“节俭节约、提高质量、循环利用,突出景观效果”的原则,市中区园林局在重点道路、节点集中布置花卉15万盆,摆放花树、花钵、花柱40组,移动景观17箱,在展现市中园林艺术之美的同时更彰显城市元素。“节俭”之风贯穿整个布花工作的始终。大型立体花卉造型“荷塘月色”获得全市花卉布展一等奖。
扎实推进民生园林工程
扮靓辖区居民房前屋后
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不断开展,市中区园林局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目标方向,坚持“思路引领、问题导向、创新支撑、民生保障”的工作方向,坚定信心、积极作为、苦干实干,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打造了一大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就在群众身边,关系群众生活环境的绿化精品。
今年以来,该局先后对梁北社区、玉函南区、王官庄四区等社区进行绿化提升,提升面积近万平方米,栽植植被近15000余株,并打造了外环路创新园、大观园美食街南头等20余处精品绿地游园。
入夏以来,泉城持续高温少雨,植被水分蒸发迅速,不利于苗木成活。对此,市中区园林局高度重视,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按照“高标准、常态化”的工作原则,紧扣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坚持“三分种、七分管”,明确提出“护绿树人并举,精细养管为重”的总体思路和核心要求,瞄准养管一线,强基固本带一流队伍,创先争优干一流业绩,突出“四抓”(即抓投入、抓监督、抓教育、抓规范),力求“四效”(即落实标准求实效、建章立制促长效、强化专业提能效、切实投入保增效)。全局上下围绕这一思路,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实现了补植提升常态化、植保防护常态化、大树修剪常态化、应急准备常态化。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全面加强绿地养护管理工作,为打造美丽城区奠定了基础。
为应对高温天气,该局每日合理安排30余个班次车辆及驾驶员,水车日均浇水量2500余立方米。各绿管所也开足马力,突击浇灌,采取开启地灌、用抽水机抽水、用水车拉水等方式,轮流作业,确保辖区抗旱保绿攻坚战取得实效。同时,为有效防止病虫害,该局提前采购防治药品,配备打药车,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在辖区各绿地巡查,根据发布的病虫害预报和防治方案,对病虫害进行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理,保证病虫害不蔓延、不失控、不发展。
眼下正是苗木生长的黄金季节,为科学合理地调节苗木生长发育,市中园林采取施用有机肥的方式,改善土壤基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力保证了苗木的茁壮生长。同时,为改善花灌木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保持树型及花灌木美观,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大树及花灌木科学进行旺季修剪,并及时清理枯枝、病枝。今年以来已累计修剪行道树7000余株;各类花墙、绿带20000余米,不仅为苗木生长营造了良好环境,更为辖区居民打造了干净、整洁的绿色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