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徜徉于锦屏县城,清水江两岸杉、松长满了大小山头,苍翠欲滴。宽阔平坦的滨江路,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新建的河堤步道、森林公园、水上乐园、湿地公园,犹如一颗颗明珠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城市各处,随处可见的鲜花、树木、绿地装点着美丽的县城,三江老城已经成为水岸交融,集现代、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景观带,极大增强城市的灵气和特色。
近年来,锦屏坚持科学规划,加快项目建设,强化经营管理,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目前,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4.0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85%。“这绿水青山,铺就了我们全面小康的‘金山银山’。” 在彦洞乡彦洞村的九阳生态养殖场内,2014年初返乡创业的周乐刚呵呵地告诉笔者。今年以来,周乐刚的林下养殖收入就已超过2万元。受益于林业,2014年,锦屏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05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11元,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1.16%。
锦屏县是我国南方杉木中心产区之一,素有“杉木之乡,林海之赞”的美誉。长期以来,该县农民收入的大半来自林业,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也为林业所占据。据《锦屏县志》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县年木材采伐量超过5万立方米,财政收入的60%来源于林业。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过度伐木严重破坏了锦屏的生态。
粗放的林业发展模式,不仅破坏了生态,也没有给锦屏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统计数据显示,该县财政和林农收入在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负增长,最多的时候,县财政收入一年负增长12.76%。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此为契机,锦屏县续两次实施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山定权、树定根,实现了人定心。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取得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近年来,锦屏还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形式,有效增加了森林资源总量。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01%。
发展现代林业,锦屏县党委政府有更确切的目标,要切实将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五位一体”国家战略深入推进,锦屏加强转变林业发展模式,全力推进现代林业加快发展。在大力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工作的同时,整合各项资金,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经济,今年将实现林业总产值达15亿元以上。
以往的杉木之乡,在林种结构调整的推动下,楠竹林基地、油茶基地、工业原料林基地、特色中药材及林菌等林下种植基地如雨后春笋,拔节而起,钩藤、白术、太子参、金银花等特色中药材种植和黔东小香鸡、鸭鹅等特色养殖场更是为林农增收注入了新的动力。依托于锦屏天然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优势,以高端商务会议为中心,集“森林游憩、养生度假、农业观光、户外运动、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新地标成为经济增长新常态。
今年以来,锦屏着力生态文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全力抓好6个万亩精品水果、蔬菜种植、楠竹种植、中药材种植、油茶种植和生态养鱼工程,依托和利用“两高”的“虹吸”效应,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将锦屏建设成为高效农业绿色食品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养老养生健康产业基地,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行走在锦屏城乡,纵观细阅以清水江、小江、亮江流域两岸绿化为重点的“绿色河流”建设,以乡镇中心村寨绿化为重点的“绿色村庄”建设,以火烧地造林、荒山造林和低产林改造为重点的“绿色海洋”建设,特别是城镇要见缝插绿、拆违透绿,让森林进城,一个山川秀美的现代生态锦屏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