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5-4-21 人气:579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
槐乡四月,大地回春,风清景明。
徜徉于洪洞县城,桃红柳绿,姹紫嫣红。一排排塔松苍劲挺拔、苍翠欲滴,一行行法桐高大粗壮、新枝摇曳,一片片冬青状如绿毯、郁郁葱葱……街道旁、河两岸、公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恣意铺排的绿色,令人陶醉流连。
继2011年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后,洪洞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全面打响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攻坚战,持续三年,在绿色发展之路上强劲发力。去年,已被列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预备名录”。截至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6%,绿地率达41.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18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园林县城创建标准。一幅“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盛景已然呈现,一个天蓝、地绿、水碧、山青的园林洪洞跃然眼前。
一张绿图绘到底 绿色图章管始终
“城在林中建、水在城中流、家在绿中住、人在景中行”,是洪洞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美好愿景,更是77万槐乡儿女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无限向往。
自2011年8月,伴随着全县“六城同创”宏大气魄的生动实践,作为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一环,该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城市规划水平标志着一个地方的气度与品位。洪洞县按照适度超前建设的发展理念,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原则,依托总体规划,相继修订并编制《洪洞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12-2030)》等13项规划,全力构建“两廊四环,网状多点”的绿色山水城市大格局。即:两廊—延伸洪安涧河和汾河两条城市生态廊道;四环—在城市四大组团外围形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的环城绿化带;网状—依托四纵六横网状路网结构,形成“一路一景”城市绿化结构网状景观构架;多点—在城区均匀分布各类大中型公园,附属绿地、小游园、社区公园等公共绿地,以大手笔、高起点占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和实施制高点。
同时,该县不断健全完善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制度,根据国家住建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先后制定出台《洪洞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工作实施方案》等18项规章制度,形成了用制度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将园林创建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严格划定绿地控制范围,严格审批和验收各项城市建设工程配套的绿化建设项目,确保城市各重点项目建设配套绿地达到园林县城创建标准。
该县树立“建管并重、管理优先”的理念,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创园工作指挥部,先后投入3.2亿元园林绿化建设维护资金,并坚持“组织领导、任务目标、宣传发动、群众参与、责任落实、督促检查、环境创优”七个到位。通过紧密配合,“同频共振”,全县形成了“创园”行动强大合力。
似乎是转眼间,洪洞发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平安县、省级文明县城、省重点旅游县”、“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一块块闪闪发亮的金字招牌,已成为这座活力宜居、和谐幸福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见证。
巩固整治出实招 增绿护绿下硬功
每天傍晚,家住大槐树景区附近的居民,都要扶老携幼去汾河公园,漫步汾水河畔,徜徉林荫之中,享受湖光山色和惬意人生。一位郭姓老人感叹:“这几年,我去了不少地方。洪洞干净整洁,青山绿水,能比得上我们县城的还真不多。”然而,人们清楚地记得,数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荒凉之地……这只是洪洞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一个缩影。
大力实施园林绿化整治工程。该县先后增设5块绿地,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小游园,在县城主要街道摆放花箱300余个、花卉6万余盆,并将一些脏乱差的卫生死角及荒废用地改建为公共绿地。共计新增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基本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要求。
围绕拉大城市框架、畅通城市交通,该县相继完成滨河东路、恒富东大街、涧南景观道路等城市主干街路建设工程,并进行高标准绿化。即将通车的还有连接临汾市区的滨河东路南延工程。去年新开通的涧河南岸景观道路,与涧河公园隔河相映。全县建成区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78%,达标率达83.3%,林荫路推广率达70.42%,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达70.27%,形成了“一街一品、一路一景”的城区道路体系。
结合城区“三水围城”的独特优势,洪洞县将河流水系整治作为创建园林县城重点,大力实施汾河生态修复治理与保护工程、涧河城区段河道整治绿化工程,河道绿化普及率达91.85%,形成了一大批亲水、近水景观。按照“城内精品建绿、城外林带增绿、人文景观衬绿”工作思路,推行“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建园增绿、拆违建绿”,全面扩增城区绿量,不断提升绿化档次,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
同时,在全县广泛开展园林单位、小区、道路等创建活动。目前,该县已拥有4家省级园林单位,2条省级园林道路,3家省级园林小区;市级园林单位12家,市级园林小区7个,市级园林道路3条,四星级公园和三星级公园各1个。
如今,身处洪洞县城,目之所及,林草繁茂,满眼翠绿。公园、广场、游园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绽放着浓郁绿色,把这座小城装扮得分外妖娆,洋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意境。
历史底蕴寄山水 根祖文化铸城魂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乐圣师旷”、“法祖皋陶”故里、根祖圣地大槐树、四大名塔之一飞虹塔、玉堂春落难之地明代监狱……对于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洪洞来说,知名度和美誉度从来不是稀缺品,仅从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来看,就拥有5处国保、18处省保单位。正如著名作家李存葆先生所称:“华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这里浓缩,抓一把沃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
在打造县城这座大公园时,该县紧扣“千年历史文化底蕴”这一立体画卷,全面体现洪洞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示其独特的城市品质。
清晨,走进集晨练、休憩、游览、赏景为一体的中心广场,以“大槐树移民”、“霍泉分水”等故事为素材的四根擎天柱巍然耸立,数百米的历史文化浮雕长廊雄伟壮观,女娲、伏羲、造父、董寿平等十大历史名人雕塑栩栩如生。
余晖中,风光秀美、全长2500米、占地面积138亩的涧河公园迎来众多市民。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呼吸到花草清香的空气,欣赏到70多种名贵花木和近2万株高大乔木及18组100余块景观石,还可以品味129座园林亭台、15万平方米水面和悠扬的音乐带来的惬意,及其“玉堂满春”、“槐荫垂庭”、“古槐丰韵”、“根深叶茂”四大景观所给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浸染。
迈入该县东城区大槐树文化中心,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洪洞县大槐树文化中心”10个红色大字遒劲有力。这座去年10月刚开馆使用的文化中心总投资3.78亿元,占地148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绿化率45%。向东望去,一座直径20.14米、高度18米的树形主体雕塑《家·源》气势不凡,它以洪洞的远古文化、移民文化、近现代文化为寓意,将根祖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百里汾河看洪洞”。投资1.2亿元,绿化面积达80万平方米,去年刚开放的汾河公园成了展现洪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东岸北门入口处的数百米围墙上,以浮雕的形式,再现了“大槐树祭祖习俗”、“三月三走亲习俗”、“广胜寺三月十八祭水神习俗”等动人场景……一处处植入洪洞历史文化元素的景观,如珍珠般撒落在汾河之畔。
该县坚持把地方文化符号和城市特色融入园林建设之中,为园林绿化注入活力和灵魂。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洪洞县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跳出“创园”抓“创园”,三年来,投资近14亿元,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新建、改建城区供水、排水、供气、弱电管网28公里,新增公厕37座;投资近6亿元,实施城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天然气入户、垃圾中转站等市政工程,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260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91%;公共供水普及率达97.5%,道路完好率达98.27%,供热、供气普及率均达84%以上;不断加大煤烟治理力度,有效减少雾霾天气,2014年城区二级以上天数达339天,为市民营造了一个清新怡人、赏心悦目的“家”的环境,也为“创园”工作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的洪洞城,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一个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体系,正在嬗变中绽放无穷魅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