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及危害
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较温暖的地区。若虫和成虫群集在枝叶上,刺吸汁液危害。严重时,叶片发黄,枝梢枯萎,引起落叶,影响植株生长,甚至全株枯死。并能诱发煤污病发生。
识别特征
雌成虫橘红色,背面隆起,体外被有黄白色的蜡质粉及絮状纤维。腹部后方有白色卵囊,囊上有14~16条纵条纹,卵产于囊中。
生活习性
该虫一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广东1年3~4代,浙江2~3代,以雌成虫或若虫在枝干上越冬。
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介壳虫极易随苗木、果品、花卉的调运传播。如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
(2)栽培管理措施。通过园林技术措施来改变和创造不利于蚧虫发生的环境条件。冬季或早春,结合修剪,剪去部分有虫枝,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介壳虫少量发生时,可用软刷、毛笔轻轻清除,或用布团蘸煤油抹杀。
(3)化学防治。当介壳虫发生量大,危害严重时,药剂防治仍是主要的防治手段。冬季和早春植物发芽前,可喷施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3~5%柴油乳剂、10~15倍的松脂合剂或40~50倍的机油乳剂,消灭越冬代若虫和雌虫。
在初孵若虫期进行喷药防治。在介壳虫幼虫盛发期,选无风雨晴天用蚧虫净结果800-1000倍液对着树干上的虫体均匀喷雾。
(4)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