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危害
金针虫又名铁丝虫、黄夹子虫,属鞘翅目叩头虫科。金针虫是叩头虫类幼虫的统称,常在苗圃中咬食苗木的嫩茎、嫩根或种子。幼苗受害后逐渐枯死。
识别特征
金针虫身体细长,圆柱形,略扁,皮肤光滑坚韧,头和末节特别坚硬,颜色多数是黄色或黄褐色。幼虫体黄褐色或淡黄褐色,沟金针虫宽而扁平,细胸金针虫细长圆筒形。
生活习性
生活在土壤中,取食植物的根、块茎和播种在地里的种子。一年中也随气温的变化,在土壤中作垂直迁移,所以危害主要在春、秋两季。
防治措施
(1)食物诱杀:利用金针虫喜食甘薯、土豆、萝卜等习性,在发生较多的地方,每隔一段挖一小坑,将上述食物切成细丝放入坑中,上面覆盖草屑,可以大量诱集,然后每日或隔日检查捕杀。
(2)翻耕土地:结合翻耕,检出成虫或幼虫。
(3)药物防治:沟施或穴施3%呋喃丹颗粒剂,具体用量为50-55 kg/hm²;或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浇苗间及根际附近的土壤。
(4)化学防治:每亩2000-3000克的用量将地虫净颗粒均匀撒施于苗木根部15-20厘米的范围内,然后浇水,或者在同样的范围内开沟撒施,然后浇水覆土,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