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拉丁学名: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
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
分布:江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四川,重庆,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日本,越南。
寄主: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thunbergii),湿地松(P. elliotti),火炬松(P.taeda),黄山松(P.taiwanensis),雪松(Cedrus deodara)。
危害状:初龄幼虫群聚危害,针叶呈团状卷曲枯黄;4龄食量大增,将叶食尽,形似火烧,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甚至枯死。毒毛可引起"松毛虫病",严重影响旅游观光业。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森林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0.0~30.0mm,翅展36.0~80.0mm。体灰白、黄褐或灰褐色,前翅有3~4条不显著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9个黑斑,翅中央有1个白点。
卵 近椭圆形,长1.5mm,粉红色。
幼虫 体色有黑白与红黄两型。胸部背面有2丛深蓝色毒毛,腹部各节背面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长毛。
蛹 长17.0~35.0mm,纺锤形,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茧长椭圆形,灰白色,后期污褐色,外散有黑色短毒毛。
生活习性:江西一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缝隙中越冬。卵多成块或成串产在未受害幼树针叶上。1~2龄幼虫有群集和受惊扰即吐丝下垂的习性,并可借风传播;3龄后遇惊即弹跳掉落;5、6龄有迁移习性,遇惊即抬头,以示抵抗。成虫有趋光性。扩散迁移能力强,其方向受环境条件特别是风向和风速的影响甚大。易发生于海拔100~300m丘陵、阳坡、10年生左右密度小的纯林。5、8月份雨天多、湿度大,有利于卵的孵化和初孵幼虫的生长发育,可能大发生。
防治方法:
1. 加强预测预报。
2.加强营林措施林补植,针阔混交,封山育林持郁闭,造成有利天敌不利松毛虫的森林环境。
3. 100亿孢子/g白僵菌粉剂7.5kg/或100亿孢子/ml、油剂1500mL/或60亿孢子/ml乳剂2250ml亩,青虫菌6号液剂1500g/,2000亿~3000亿/g苏力精原粉或微胶囊原粉2.25kg/亩,Bt.-781悬浮剂750ml/等防治幼虫;卵期释放赤眼蜂15亿~60亿头/亩。
4. 灯光诱杀。
5. 越冬前后抗药性最差,是防治的最有利时期。以无公富害药物防治为主,高虫口密度时用20%灭幼脲Ⅰ号胶悬剂1000倍液或10%高效灭百乳油10mg/kg;超低容量喷雾用2.5%溴氰菊酯乳油15~30ml/。卵期用印楝素和灭幼脲Ⅲ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