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大蚕蛾,异名:白果蚕、栗大蚕蛾、白毛虫,东北称核桃楸大蚕蛾。拉丁学名:Dictyoploca japonicaMoore。
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大蚕蛾科(Saturniidae)胡桃大蚕蛾属(Dictyoploca)。
分布:国内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台湾、海南,西至山西、陕西西斜折入四川、云南,止于四川盆地西侧与横断山脉东侧。国外分布朝鲜、日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及远东沿海地区,是亚洲东部的特有种。
寄主:幼虫食害核桃、银杏、漆树、杨、桦、栎、李、梨等20科、30属、38种植物。
危害状:幼虫3龄后食量大,严重时整片樟树林叶片全部吃光,山区重于平原地区。
鉴别特征:
成虫 雄体长约28mm,翅长约56 mm;雌体长约34 mm,翅长约62 mm。触角黄褐色,雄羽毛状,雌栉齿状;体翅灰褐色或橙黄色,肩板与前胸间有灰褐色横带;前翅顶角外突,顶端钝圆,顶角前缘具一梭形黑斑,内线紫褐色弧形,外缘线两条呈波浪状,外缘半部与翅基部色较深。后翅中部呈较宽的红色区,中室端具一枚大眼状斑纹黑色,亚外缘线两条呈波浪状。前后翅基部有较长的紫褐色茸毛。
卵 长椭圆型,长径2~2.5mm,宽径1.2~1.5 mm,顶端具一小黑点。初产时乳黄色,后呈灰褐色,孵化时呈黑色,卵面常粘着尘土,不易发现。
幼虫 初孵时体黑色,被较长的黑茸毛,后逐渐变密,三龄后体色转为青蓝色或绿黄色,各体节密被较长白绒毛,背部和体侧毛瘤上有1~2根黑色长刺毛。气门青蓝色;足淡黄色,顶端黑色。
茧与蛹 茧长50~70mm,宽25~30mm,长椭圆形,黄褐至深棕色,由丝胶织而成的坚硬网目状茧,呈纱笼状。茧内的蛹清晰可见,较稀疏丝织网一端为羽化孔。雌蛹长45~50mm,雄蛹长35~42mm,呈纺锤状,红褐至桔红色,雌蛹一般较雄蛹色深;三对胸足可见,触角宽大,自头顶向下弯曲抱在胸部两侧。
生活习性:
银杏大蚕蛾一年发生一代(广西、云南南部有二代说法,未见公开发表资料),以卵越冬。成虫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多在晚间羽化,翅展开后次晚或第三天交尾,历时约12h,产卵3~5次产完,卵期2~3d,产卵量100~600粒(一般300粒)。成虫白天静伏于蛹茧附近的荫处,傍晚开始活动。卵多产于树干的裂缝中,石城3月下旬孵化,靖安、奉新山区3月底至4月上旬孵化。幼虫孵化后沿树干向上爬行,常群集于距地面最近的叶片上取食,1~2龄常数条或十余条群集于一叶片背面,头向叶缘排列取食,一枚叶片上有的可多达40~60头(北京.湖北核桃树上)[2~3]。三龄后分散取食,危害部位波及全树,食料不足时,常结伴转移危害。四龄后食量很大,常将整株叶片吃光,幼虫共五龄,进入六龄后终止活动,全幼虫期52~75天。多数5月下旬至6月中旬化蛹。幼虫老熟后选择隔年生细枝条,在叶片遮盖处,缀少许叶片作茧。结茧时绕身体织个极稀的外圈,然后粘连相补,茧丝较粗,质地坚硬,各茧丝空隙较大,呈纱笼状。大多选择寄主附近离地1~1.5m处的低矮植物上结茧,少数在地面树蔸草丛或2~3m的树叉缝内结茧。化蛹后即进入夏眠,蛹期长达120~138d。
银杏大蚕蛾天敌种类较多,捕食性的鸟类有:大杜鹃、中杜鹃、白头鵯、棕背白劳、灰卷尾、八哥、喜鹊、小燕尾、灰背燕尾、画眉、大山雀、黄腹山雀等取食幼虫、蛹、成虫;捕食性昆虫有:日本黑山蚁、日本黑褐蚁、双齿多刺蚁、 陆马蜂、蠋步甲等捕食蛹与三龄前幼虫。寄生性昆虫有:黑纹囊爪姬蜂、平腹小蜂、腹寄蝇等寄生卵、幼虫、蛹。
防治方法:
银杏大蚕蛾以卵越冬,一般多产于寄主基部树干上,以及低矮的幼树或寄主附近的地面上,产卵成块或成堆状,每块几十粒,容易发现,结合经营管理或开春调查虫情时,用棒敲击卵块或刮去卵块。由于该蛹期时间长,结茧悬挂在寄主的枝条上和寄主附近的灌木上,或贴附于石壁、老树干基部,容易查找摘除。卵和蛹均可装入筐中罩上塑料纱网收集天敌放回林中,可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是简便易行的重要防治措施。
成虫;具趋光性,雄蛾飞翔力较强,利用诱虫灯或黑光灯(无电山区可用马灯,但注意林区防火)诱杀雄成虫。大量捕杀雄虫可减少受精卵,将其控制在危害之前。
树干基部钻孔注药防治 抓住幼虫3龄前有群居性,抗药性差的特点,对胸径20㎝以上的树干基部不同方位向下倾斜45°钻孔4~5个,孔径10㎜,深100~200㎜,按胸径0.8ml/㎝注射不同农药的原液,湿黄泥封口即可。农药选用5%吡虫啉乳油或20%吡虫啉水剂,后者防治效果优于前者;氧乐果注射也可收到好的防治效果。树干钻孔注射内吸剂防治具有对天敌安全,减少环境污染,不怕雨水冲刷等特点,特别适合立地条件差和树体高大喷药不便时采用。苏云金杆菌喷雾防治选用1.1%森防丹1号或仿生制剂1.2%苦.烟乳油在幼虫3~4龄前群集危害期喷雾防治,施药部位应集中在中部树干和下部嫩叶,效果佳。
保护天敌
保护林区内的天敌种类,药剂防治时,尽量选用树干钻孔注射内吸剂,减轻对天敌的杀伤和环境污染。冬春季刮下的卵块与夏季摘除的茧(蛹)收集起来装入箩筐中,上盖塑料纱网收集寄生蜂放回林中,增加天敌种类与数量。结合林区内禁止猎捕鸟类等措施,增强林分的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