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Latoialepida(Cramer)异名Parasalepida(Cramer)属鳞翅目,刺蛾科。别名绿刺蛾。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东起国境线,西自陕西、甘肃折入四川。
寄主:茶、油茶、油桐、苹果、梨、柿、芒果、桑、核桃、咖啡、刺槐等。
为害特点:幼虫食害叶片,低龄幼虫取食表皮或叶肉,致叶片呈半透明枯黄色斑块。大龄幼虫食叶呈较平直缺刻,严重的把叶片全部吃光,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质量、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一17mm,翅展35—40mm,头顶、胸背绿色。胸背中央具1条褐色纵纹向后延伸至腹背,腹部背面黄褐色。雌蛾触角基部丝状,雄蛾双栉齿状。雌、雄蛾触角上部均为短单相齿状,前翅绿色,肩角处有1块深褐色尖刀形基斑,外缘具深棕色宽带;后翅浅黄色,外缘带褐色。前足基部生一绿色圆斑。卵扁平光滑,椭圆形,浅黄绿色。末龄幼虫体长25mm,粉绿色,背面稍白,背中央具紫色或暗绿色带3条,亚背区、亚侧区上各具一列带短刺的瘤,前面和后面的瘤红色。蛹椭圆形。茧棕色,较扁平,椭圆或纺锤形。
生活习性:
年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5月上旬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并产卵。一代幼虫为害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二代为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虫有趋光性,雌蛾喜欢晚上把卵产在叶背上,十多粒或数十粒排列成鱼鳞状卵块,上覆一层浅黄色胶状物。每雌产卵期2—3天,产卵量100一200粒。低龄幼虫群集性强,3—4龄开始分散,共8—9龄。老熟幼虫在茶树中下部枝干上结茧化蛹。天敌有爪哇刺蛾寄蝇。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结合营林措施,清除枝干上、杂草中的越冬虫体,破坏地下的蛹茧,以减少下代的虫源。
(2)物理防治。利用成蛾有趋光性的习性,在6-8月盛蛾期,设诱虫灯诱杀成虫。
(3)保护与利用天敌。
(4)农药防治。在各代幼虫盛孵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洒,或结合防治其他食叶害虫,实行兼治即可。虫害发生时喷洒农药20%灭幼服1号胶悬剂1000倍液;战虫600-800倍液喷雾;5%敌杀死乳油2500倍液。也可用“根除净”根施来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使用方法:先沿大树周围挖10-15厘米深的坑,药液放入盛有水的盆中(或其他器皿,但水不能少于5公斤),搅拌溶解后均匀撒施于树坑中,然后浇水,等明水阴干后覆土即可,依据树的大小不同用药量和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