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BruchusrufimanusBoheman鞘翅目,豆象科。分布我国大部分省区。
寄主蚕豆。
为害特点:幼虫蛀英,食害豆粒,影响产量和品质,并因蚕豆胚部受害而影响发芽率。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mm,宽约2.7mm,椭圆形,黑色;触角基部4节;上唇与前足浅褐色;头部点刻密;着生黄褐与淡黄色毛。前胸背板宽,后缘中叶有一个三角形白色毛斑,前端中间与两侧各有一个白色毛斑,两侧中间有一个向外的钝齿;小盾片近方形,后缘凹。鞘翅具小刻点,被褐色或灰白色毛,各有10条纵纹,近翅缝向外缘有灰白色毛点形成的横带。臀板中间两侧有2个不明显的斑点。腹部腹板两侧各有一个灰白色毛斑。后足腿节近端部外缘有一个短而钝的齿。卵黄白色,较细的一端无丝状物。幼虫体长约6mm,乳白色,有红褐色背线,额前有较宽并向两侧延伸的红褐色带包围触角基部,并在前缘中央向下弯曲。上颚较大。蛹前胸背板及鞘翅上密生细皱纹,前胸两侧各具一个不明显的齿状突起。
生活习性:分布于我国南方,一年1代,以成虫在豆粒内、仓内包装物缝隙中越冬,部分可在仓外越冬。翌春3月下旬或4月上旬飞入蚕豆地,产卵于蚕豆嫩荚上。卵期7一12天。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英鲜豆粒内取食为害,幼虫期90—120天,5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幼虫发生盛期。8月为化蛹盛期,蛹期9—20天。8月上旬至9月下旬成虫羽化,但不离开豆粒,即在其内越冬,如遇惊扰可爬出豆粒飞至角落缝隙处越冬。成虫寿命可达230天左右。
防治方法:采用磷化铝熏蒸法防治麦、玉米、豆类害虫。先做好准备工作,熏蒸前把粮食晒干,使其达到规定的含水量标准。即小麦、蚕豆、釉稻为12.5%,粳稻为14%,大麦、玉米为13.5%,大豆为13%。贮粮的仓库或容器要求密闭,贮粮可散装也可袋装,但不得用塑料薄膜等不透气的包装材料。施药时要由经过培训或懂技术人员选晴天进行,药量按每200—300kg粮食用磷化铝3.3g(一片)做为计算标准,根据贮粮仓库粮食总量计算总用药量,迅速、准确地把准备好的磷化铝药片取出,随即把瓶盖封口拧紧,这时把已取出的药片一片一片地用已备好的10×10cm小布块包好,要求每包上拴一条有色的长绳子,分放在粮食中部或埋在粮堆中,药包上的绳子要露出来。粮堆高度超过2m的,采用粮堆面与粮堆中埋药相结合的方法,施药后再次检查做好密闭工作。采用塑料帐熏蒸的,在粮堆上投放的药片部位,要求薄膜与粮食之间有10cm左右空隙,以保证磷化氢气体释放后扩散到粮堆里,防止从药片中分解出来的气体,不能扩散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燃烧。熏蒸3天后选晴天启封散气,散完后把药包及时取出,集中深埋于土中,处理后开仓散气4天,粮食再经3—7天自然通风,使农药残留降至规定标准以下方可食用或饲用。注意事项开启磷化铝瓶盖时,如遇瓶口爆鸣起火,不要慌,只要立即轻轻摇动药瓶,等火焰熄灭后再取用。熏蒸后通阴雨天,要防止由于启封而导致粮食吸潮,这时可延长密闭熏蒸时间,启封散毒气时,室内门窗要先开好,使磷化铝气体尽快逸散至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