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茶苞病又叫叶肿病、茶桃。该病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西、广东、贵州等省(区)。本病主要危害花芽、叶芽和嫩叶,导致过度生长,芽、叶肥肿变形,嫩梢最终枯死,影响植株生长和果实的产量。
(一)症状
由于发病的器官和时间不同,症状表现略有差异。花芽感病后,子房肥肿膨大成球状物,因而得名为花苞。一般茶苞直径约为5~8厘米,最大的可达11厘米,叶芽(包括数片叶或小枝的全部叶片)感病后,叶片肿大成肥耳状。数个肿大的叶片聚集在一起,形似鹰爪。开始时表面呈浅红棕色或淡玫瑰紫色,间有黄绿色。以后,表皮开裂脱落,露出浅白色粉状物。最后粉状物为霉菌所污染,变为黑褐色,病部干缩,长期悬挂枝头而不脱落。嫩叶染病后,常局部出现圆形肿块,约占叶片的五分之一,表面呈红色或浅绿色,背面为粉黄色或烟灰色,最后病叶脱落。
(二)病源:由真菌侵染引起。
(三)发病规律
本病一年发生一次。据初步观察,发病期间孢子成熟飞散,借风雨传播。环境条件适宜时,被侵染的嫩叶在当年春季发病,叶片局部出现肿块,后导致落叶。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病菌则以菌丝体形态在植物组织内潜伏,待来年春季引起病害发生。
本病的发生与气温、日照和湿度有密切关系,最适温度为12~180C。日照每月在70~80小时,云量在25以上的阴天达半月以上时,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细叶小果油茶比较抗病,因春季萌动较迟,常在发病后期尚未萌动,因而避开了病菌侵染。大叶中果油茶、大果油茶萌动早,发叶快,新叶抽出时,恰好是发病的适宜时节,所以比较易感病。
本病在通风不良、阳光不足的茂密林分中发病较重。病害以在树冠中、下部发病较多。
(四)防治方法
在担孢子成熟飞散前,在受害部位以下,剪除受害部分,烧毁或深埋。必要时在发病期间喷洒1︰1︰100波尔多液或波美0.5度石硫合剂,或硫磺石灰粉3~5次,亦可收到防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