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软腐病又叫油茶落叶病、叶枯病,我国油茶产区都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油茶的叶和果实,引起软腐和落叶,落果,甚至叶、果落光,影响花芽分化。
(一) 症状
病斑初呈水渍状黄色小园斑,在阴雨潮湿时,迅速扩大为黄色或黄褐色不规则的大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叶肉腐烂,仅剩表皮,呈典型的“软腐型”,病叶有的2~3天内即脱落。如发病后天气干燥,病斑就停止扩大或发展缓慢,病斑中心呈淡至深褐色,外围有几道紫褐色细线隆起的轮纹,呈“枯斑型”,这种病叶不易脱落。病斑中心常可见到一个稍隆起的小点,即干瘪了的分生孢子座遗留物,这是该病初期症状的一个明显特征。在时晴时雨干湿交潜的条件下,病斑上易产生乳黄色或淡灰色的类似小蘑茹状的子实体。
在果实上与叶部症状相似,病斑中心也有隆起小点。病斑扩大后呈土黄色至黄褐色的园斑,病组织腐烂软化,有时有淡棕色汁液流出,如天气干燥病斑不规则开裂,后期病斑上也产生小“蘑菇体”。一般病果感病后2~3周后即脱落。
(二)病源:由真菌侵染引起。
(三)发病规律
该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当年的降雨量及其季节分布。因为蘑菇体的产生、传播、侵染都需要雨水等高湿条件。而对温度要求不严。气温在15~250C之间,相对温度95~100%时,病害迅速蔓延,危害严重。如气温低于100C或高于350C,相对湿度低于75%时,发病较轻或不发病。此病具有晴天不发病、阴天发病轻、雨天发病重的特点。
一般说,凡是湿度大的林子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如山凹洼地,缓坡低地,郁闭度过大的油茶林,林间湿度较大易于造成该病害流行。
(四)防治方法
清除越冬病部,在冬季及早春结合整枝修剪对感病植株及苗木清(剪)除树上和地上病叶果深埋或携带出林外烧毁。
加强抚育管理,使油茶林不过密。对于树冠过密的植株进行适度整枝修剪和清除下脚枝、萌芽枝,下垂枝等容易感病的枝条及清除林下小灌木等。菌圃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方,菌木不宜过密,大菌适度修剪等。
发病时喷洒多菌灵100~300倍;退菌特800~1000倍;1%波尔多液等均有一定抑菌和减少侵染的效果。在病害发生时,用“斑腐清”1000-1500倍液喷雾,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