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藤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热带地区是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重要非木材林产品,能在森林中良好生长而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结构。随着世界藤具市场的不断扩大,棕榈藤需求量不断提高,棕榈藤产业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朝阳产业”。海南是我国棕榈藤的主要产区,但是由于野生藤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优良棕榈藤种日益濒危,原藤产量和品质不断下降。目前,海南省不仅没有原藤出口,而且省内原藤产量已不足以维持本省制藤工艺业的原料需求,甚至还要从国外进口原藤。为了保护和发展海南优良棕榈藤资源,海南省林科所于2002—2006年期间对适于海南种植的三种优良棕榈藤—黄藤、白藤、厘藤的栽培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先后培育出50万株优良藤苗。从2006年起,海南省政府把棕榈藤产业列入“十一五” 发展规划中,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林业,带动山区农民发财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来发展。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棕榈藤的育苗技术,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对适宜海南种植的三种优良棕榈藤的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1 采种
1.1 选择采种母株
为了保证种子和种苗质量,采种前必须认真选择采种母株,避免见到藤果就采的弊端。选择棕榈藤采种母株的原则是:
A、选择生势旺盛、藤体粗大、挂果量多的藤作为采种母藤。
B、选择藤龄至少在7年以上且正处在盛果期的植株作为采种母株,因为这种母藤采集的种子生活力强、发芽率高、遗传性状好。C、选择无病虫害的、生长健壮的藤作为采种母藤。
1.2 确定采种期
确定采种期非常重要,种子采集最好是在种子成熟且果实未脱落前采收。早采,种子未成熟,迟采则果实脱落而采不到种子或采到的种子发芽率不高。
1.3 三种优良棕榈藤的果实采收与种子处理技术
1.3.1 黄藤果实采收与种子处理技术
黄藤(Daemonorops margritae)每年11—12月份果实成熟,果实呈圆球形,果实成熟时果皮呈黄色,具光泽,果肉胶质,裼色;种子肾状,坚硬,褐色。采种时应选择长势旺盛、生长健壮的黄藤作为采种母株。由于在同一植株上常有成熟度不一样的果实,所以果实采收后要进行选种,选择大粒、饱满、健壮、充分成熟的果实作为播种材料。采种后先用锤轻击果实,去皮脱肉后把种子浸泡于水中渗沙揉擦,除净粘附于种子的残留果肉和种子的外胶质层,洗净阴干,切忌暴晒。种子应尽量随采随播。
1.3.2 白藤果实采收与种子处理技术
选择长势旺盛、生长健壮、藤龄在7年以上的白藤(Calamus teradactylus Hance)作为采种母株。目前,海南种植的白藤有两种,一种是国外引种小白藤,另一种本地小白藤。引种白藤果熟期为5—6月份,果实成熟特征是果皮鳞片由青绿色变为白绿色,种子变为棕褐色。本地白藤果熟期为11月份,果实成熟的特征是果皮鳞片由紫褐色变为棕褐色,种子变为褐色。白藤果实为浆果状核果,果实球形,果肉富含糖分、蛋白等营养物质,鸟兽喜食,且成熟后果实易脱落,应及时采种,采种时应用剪刀剪下果穗。果实采收后,先将果实置于室内阴凉处堆放2—3天,使果皮、果肉软化后,将果实装进箩筐内,放入水中搓洗,洗去果实的皮肉,得出干净的种子,种子只能阴干,不能曝晒。种子应尽量随采随播,如需运输,可将种子与湿润的椰糠混匀进行包装运输,或用塑料袋包装置于15ºC的控温条件下进行贮藏,可保存6个月。
1.3.3 厘藤果实采收与种子处理技术
厘藤(Calamus simplicfoilius Wei)也叫单叶省藤,每年11—12月份是厘藤的果熟期,果实成熟的特征是果皮由浅绿色变为黄白色,果肉胶质、褐色,种子褐色,近圆形。果实为浆果状核果,果肉富含糖分和蛋白质。采种后应及时处理以防霉变而失去发芽力,处理方法是:种实采收后先将果实置于室内阴凉处堆放2—3天,使果皮、果肉软化后,将果实装进箩筐内,放入水中反复搓洗,脱去果实的皮肉后,掺沙揉搓,再用水冲洗便可得出干净的种子。种子处理出来后只能阴干或晾干,不能曝晒。种子应尽量随采随播,如需贮藏,可将种子与湿润的椰糠搅混均匀后用塑料袋包装置于15ºC的控温条件下进行贮藏。
2 育苗
2.1 苗圃建设
2.1.1苗圃地选择
棕榈藤苗圃地应尽量设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自然水源要及时打(挖)井,以保证苗木生产与工人生活用水。苗圃面积应根据育苗量而定,一般按4万株/亩计算。苗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坡度平缓、排水良好且不易积水的地方。苗圃地土壤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土壤粘重、酸碱度偏高的土壤不经改良不宜作苗圃地。土壤中地下害虫与病菌多的土地不宜作为苗圃地,如要设圃则一定要在建圃时采取措施使其根除,以减少病虫害发生与蔓延。
2.1.2 苗圃地整地
建设苗圃时,要把圃地四周的杂物清理干净、然后再犁(翻)地、碎土、混拌土壤以便改良土壤结构,对于粘度大、易板结的土壤要加入河沙或木屑处理,以增加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能;酸度偏高的土壤应使用石灰中和,苗圃地要整平、开设排水沟、安装供水设施等。
2.1.3 建设遮荫措施
棕榈藤苗木培育需要遮荫,所以苗圃地应建设荫棚,荫棚高度以2m为宜,以方便工人在荫棚底下工作,荫棚一般采用遮光度为75%的遮阳网遮荫。
2.1.4 制作催芽沙床
棕榈藤育苗,种子一般要进行沙床催芽,所以建设苗圃时一定要做好沙床,具体方法是:在苗圃荫棚里规划好沙床位置后,先用细河沙作催芽床,床高10cm,床面宽100cm,床面压紧压平,四周用红砖块围起即可。
2.1.5 配制营养土与装袋
棕榈藤苗一般是培育营养袋苗,所以幼苗移植前应配制好营养土并装袋。营养土的配制方法很多,一般是:林地表土+火烧土+腐熟的农家肥+过磷酸钙,比例是75% : 15% : 7 % : 3%。营养土充分搅拌好后,先用3%的福尔马林溶液浇透土壤消毒一次,消毒后用薄膜覆盖闷蒸5d左右再装袋。营养袋规格一般是采用11cm×16cm的黑色塑料袋。
2.2 种子催芽
黄藤、白藤、厘藤种子都坚硬且不易吸水,播种后要很长时间才发芽,因此要经过种子催芽处理。经多种试验后发现,种子沙床播种催芽,发芽率高且发芽整齐。催芽前1周,先用3%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沙床一次。催芽时,选择大粒、饱满的种子,均匀撒播在床面上,播后再覆盖细沙1cm厚。鲜种不须清水浸泡即可播种催芽,如经低温贮藏的种子必须用清水浸6小时后再播种催芽。播种后,晴天要注意浇水,保持沙床面湿润;雨天注意防水,以免雨水冲坏床面,露出种子。约2—3个月后,种子发芽。一般情况下,黄藤种子发芽率约70%,白藤种子发芽率约85%,厘藤种子发芽率约55%。种子发芽后,幼苗出土时呈针棒状。
2.3 幼苗移植
幼苗出土高约3—4cm后,可分床移植入袋。分床移苗时以选择阴雨天气或傍晚移苗为宜,移苗时应用移植锹或竹签起苗,注意幼苗中附着的种子勿碰掉,不伤根尖,随起随栽,移植时先用削尖的木棒在营养袋中引穴,再把幼苗栽在穴内,宜浅不宜深,以刚盖过种子为宜。因棕榈藤幼苗期生长点很低,如果深种,容易把生长点埋在土中,当下雨或淋水时,水和泥沙一起埋没生长点而导致死亡。移植后要注意淋足定根水,使土壤与根系紧密接触。
2.4苗期管理
2.4.1浇水
棕榈藤幼苗移植入袋后,每天要加强淋水以保持土面湿润,浇水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早、晚进行,浇水量以浇透苗木营养袋土湿润为佳,阴雨天少浇水或不浇水,暴雨天气要注意防水、排水。
2.4.2除草
棕榈藤幼苗期生长缓慢,容易被杂草遮盖,所以平时要注意除草,除草的原则是“除早、除小、除了”;除草过程中应结合松土与培土,如发现土面板结或袋中布满青苔时一定要及时松土、如发现露根苗时应及时培土覆盖好。
2.4.3施肥
当幼苗生长稳定后,应及时追肥,生长季时每月用1:500的尿素溶液喷施1次,以促进幼苗生长。追肥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傍晚进行,追肥过后,第二天清早,应用清水浇苗以避免肥害。
2.4.4主要病虫害防治:
A、猝倒病
猝倒病是黄藤、白藤、厘藤芽苗期的主要病害,发病严重时,整床芽苗死亡。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播种苗床水分过多或通气不良而导致病菌滋生、泛滥。主要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适当控水能有效控制病害扩展。(2)发现病害后应尽快进芽苗分床也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但要注意,起苗后应将芽苗放在800倍液的百菌清药液中浸泡清毒3—5分钟后再移植入袋。(3)发现苗床有病苗后,应及时用药物防治,可用75%的百菌清8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500倍液的敌克松药液淋洒苗床,每周一次,连续5次,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B、幼苗茎缩病
幼苗茎缩病主要危害棕榈藤幼苗的生长点与苗茎,使幼苗生长不良。防治方法:使用75%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雾防治,每周1次,连续三次可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C、叶斑病
叶斑病主要危害棕榈藤苗木的叶部,严重危害幼苗的生长。防治方法:使用1000倍液的世高药液喷雾防治,每周1次,连续三次可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D、主要虫害
黄藤、白藤、厘藤这三种棕榈藤苗期的主要虫害有盾蚧、藤坚蚜、棉蝗、田鼠等危害。防治方法:(1)盾蚧的防治可用1000倍的“蚧速杀”药液喷雾防治,每周1次,连续2次,可达到防治效果。(2)藤坚蚜、棉蝗的防治可用1000倍的“敌敌畏”药液防治,每周1次,连续2次,可达到防治效果。(3)田鼠的防治可使使用鼠药混食物诱杀。
3 藤苗出圃
黄藤培育1年后,苗木高度可达40cm;白藤培育1年半(18个月)后,苗木高度可达30cm;厘藤培育1年后苗木高度可达30cm,此时,苗木可出圃上山种植。苗木出圃前1个月应进行炼苗,炼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苗木的抗逆性,从而提高苗木上山造林的成活率。炼苗的主要工作是(1)全部撤除遮光网,使苗木在全阳光下生长。(2)全部苗木要就地移苗,断根。(3)进行苗木分级,按高、矮,弱、壮分级。(4)停止施肥,控制水分。
藤苗出圃时一般保留活叶数5片,其余叶片应修剪掉,以免造林后苗木养分、水分消耗过多,从而影响造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