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楝短梗尾孢属丛梗孢目、 尾孢菌属Cerospora subsessilis H. et P. Syd.。子座近球形。直径35~78um;分生孢子梗无隔膜,密集丛生于子座上,大小12~20 um ×3~3.5 um;分生孢子圆柱形到细倒棒棍状,直或微弯,近无色,3~9个隔膜,大小36~72 um ×3.5~4.5 um 。
寄主及危害:该病寄主为楝、杨、柳,危害叶片,引起早期落叶,使植株生长衰弱,苗木感染严重时,常引起整株枯死。
症状: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不规则或圆形的小斑点,随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加深为褐色,数个病斑可愈合成斑块,最后变成多角形,病斑边缘褐色或暗褐色,中央灰褐色或灰色。秋季在病斑中央生出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4、5月放出分生孢子,由风传播至楝树等叶上,进行初侵染,可重复侵染.6月开始发病,7~8月为盛期;先从下部叶开始,渐向上部叶蔓延.苗木播种过密时,在细弱苗上发病最严重,7月即可落叶。夏、秋季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遇天气干旱造成树势衰弱时,也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
(1)冬季收集病叶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2)选育抗病品种,加强苗木管理。播种苗应及时间苗,前期加强肥、水管理,提高苗木抗病力 。
(3)6~7月喷洒1:2:200倍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3次,防病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