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松柏类乔木移栽后成活的两个关键点
松柏类乔木,如松树、杉树、柏树等,是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具有四季常青、树形优美、适应性强等特点。然而,这类树木在栽培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根系再生能力弱、症状表现迟缓等。一旦发现针叶干枯或脱落,往往已进入晚期,救治难度大。因此,在科学的栽植基础上,细致的观察和及时的救治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松柏类乔木的栽培管理技术。
一、移栽后用心观察
由于松柏类乔木难生根,所以缓苗的时间比较长,少则3、5个月,特别是秋季移栽的缓苗需要的时间更长,移栽后1、2个月内没问题不要觉得就是成活了以后不再管,等发现症状后往往救治晚了。所以日常管理需密切关注以下异常情况:
1、针叶变化 首先注意新梢针叶,因为新梢的针叶幼嫩,代谢旺盛,如果发现萎蔫、失绿等情况,就代表着水分吸收和损耗的失衡,但还不太严重:其次是观察下部老的针叶,若仅发现下部针叶干枯,可能是自然代谢,不必要在意,但若整株针叶开始干枯,则水分严重失衡,极有可能是根系腐烂或发生了病害(如褐斑病、松枯梢病等),要及时干预。
2、树干与树皮异常 对于移栽后因机械损伤导致的小面积流胶问题不大,但如果发现有虫危害的症状如小蠹(枝干有小孔),再结合枝叶的症状,要及时干预。定期用尖状物检查表皮下的形成层情况,注意变色。
3、 定期检查根系生长情况 若树木长期不抽新梢,或新梢短小、萎缩,甚至新梢针叶发黄萎蔫,很可能就是新根生长不好,吸收功能差导致。所以要及时检查新根的发生情况,必要时要人为促根。
二、发现问题及时救治
一旦发现移栽后的松柏类乔木出现了异常,比如以上所说的新梢变化、老叶干枯脱落、形成层及根系问题等,需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补救。
1、改善根系周围的土壤环境 对板结土壤进行中耕松土,增强根系呼吸;若土壤过碱,可施用硫酸亚铁调节pH值;如遇雨天及时排水等。
2. 及时水肥管理 首先要保证树穴土壤的湿度,既不能缺水更不能积水;如果发现根系生长不良甚至轻微变色时要及时结合灌水进行施肥促根,具体可以使用含腐植酸大量元素水溶肥“良利”+2%吲丁·萘乙酸生根剂“岁源”+30%霜霉·噁霉灵“稼程”,间隔7-10天连续灌两次。
3. 做好病虫害防治 如果发现叶片生长势不旺或是病害,及时使用25%苯甲·吡唑酯广普杀菌剂“仕勋”+含腐植酸大量元素水溶肥“植大壮”进行喷雾,治病的同时补充营养;发现小蠹虫或是松梢螟、松毛虫等虫害时,及时选用蛀干害虫专用的“程攻套装”喷干或5%高氯·甲维盐杀虫剂“御蛾”等喷雾。
4. 修剪与复壮 及时剪除病枯枝,减少养分消耗和病菌传播;对于已经成活但长势衰弱的树木,可按照2的方案继续补充营养并促进新根萌发。
松柏类乔木的栽培管理关键在于“防重于治”。通过科学的栽植、用心的观察和及时的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成活率,减少损失。园林工作者和爱好者应掌握其生长习性,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才能确保树木健康生长,发挥其生态与景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