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最明显的症状是夏孢子阶段。夏孢子堆棕褐色,生于叶两面、叶柄及茎上,包被于表皮下呈疱状,或突破表皮呈粉状。生长季节后期,病部出现暗褐色粉状冬孢子堆。春季的新叶上有时可在背或叶上出现蜜黄色杯状小点,即病原菌的锈子器,能使寄主病部扭曲畸形。
病原 三叶草单胞锈菌(Uromycestrifolii)Hedw.(Lev.),异名:(U.fallens(Desm.)Kern.)。长生活史单主寄生。性子器生叶正面,黄色;锈子器生于叶两面,多生于叶背面,或叶柄上,聚生,杯状,包被黄白色;锈孢子近球形至椭圆形,浅黄色,有细瘤,大小为14-24微米×12-20微米;夏孢子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浅褐色,具细刺,大小约22-30微米×20-26微米,有2-4(7)个芽孔;冬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球形,深褐色,壁光滑或具少数分散或排列成线状的疣突,大小约为20-29微米×15-23微米,顶生芽孔覆无色乳突,柄无色,常在近孢子处断裂。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危害寄主,造成病害流行。以冬孢子在病株及病残体上越冬,有时也可以秋季冬孢子萌发产生的锈子器越冬。有些地区,此菌的生活史中没有锈子器阶段。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如澳洲的地三叶中拉力萨(Larisa)、特里卡拉(Trikkala)、恩菲尔德(Enfield)等品种对锈病有较高的抗性。我国贵州栽培的阿宁吞、逸生、巴东、哈米多利等红三叶品种表现出抗锈性,可作为亲本用于抗病品种的选育。
2.合理利用和管理秋季刈茬适当放低,并尽量清除刈后的病残体,以减少越冬和初侵染源。
3.药剂治疗科研地可选用粉锈宁、氧化萎锈灵、三唑醇等化学药物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