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类植物是我国各地区普遍应用的绿化树种,在实际生产中,有许多园林朋友发现松树上易出现枯梢、枯针等现象,现将主要原因及解决措施分享如下!
【1】环境及管理不当:
1、不良的环境条件:松科植物多喜欢微酸性、中性或钙质土壤,养护中如若土壤黏重不透气、碱性过大、有机质含量低等,都会使松树长势衰弱、松针发黄。
2、根部积水,诱发根腐:松树不耐涝,怕积水,若浇水过多,或者栽植地的地势比较低洼、有连续的降雨等,根部易发生积水现象,导致根部腐烂、树势衰弱,使松树针叶、枝条出现干枯死亡现象。
3、栽植过深,根部透气性差:当栽植过深时,根部透气性变差,不能诱发新根,老根出现回缩,根部无法健壮生长,主要表现为树势衰弱,落针、针枯等现象。

环境及人为管理不当所引发的针枯现象,一般为整株针叶均枯黄、落针,有群体表现。
解决方法:改善立地条件,疏松根部土壤,扩大树穴,避免频繁浇水,若栽植过深可去掉多余覆土,保证根系透气,注意改良土壤酸碱度,此外,可结合浇施稼程+岁源,消毒杀菌的同时促发新根,有效防治根腐病!
【2】病害危害:
1、松树赤枯病:主要危害幼林新叶,少数老叶也有受害,受害叶初为褐色或淡黄色棕色段斑,也有少数呈浅绿到浅灰绿色,后变淡棕红色,或棕褐色,最后呈浅灰色或暗灰色,被害严重者似火烧,提早落叶。
病害一般于5月开始发生,6-9月为大发生期,7月出现发病高峰期。

2、松树枯梢病:病害初期,嫩芽、针叶、枝梢出现青铜色,渐变红褐色,整个树冠呈现“红顶状”,严重时树皮溃疡,皮层开裂,从树皮裂缝处流出松脂。
新梢病后弯曲,萎蔫枯死,针叶变成褐色;根颈处受害时,颈皮组织变深红色,具黑色线纹,且延伸到木质部,严重时幼苗枯死。
2-5年生幼苗,以顶芽和上部针叶受害者较多,逐渐向下部扩展,使整株枯死;成年大树的树冠下部病重,自下向上蔓延。
每年3-5月第一次发病,7-8月第二次发病,7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10月以后病情缓慢。

3、松树枝枯病:染病小枝、侧枝上的针叶先变为黄绿至灰绿色,逐渐变至红褐色,被害枝干则明显表现出病皮失水而收缩起皱的病状,针叶逐渐脱落、叶痕处稍膨大。病害若发生在小枝上,小枝则干枯死亡,用小刀剥开发病部位可见皮层发黑,同时树体流出透明灰白色胶状物质,自上而下黏着在树干周围,后变成棕褐色,且树皮开裂,受害部位分布大量纵裂纹。
主要发生在2-10年生的枝条和树干上,主要危害皮层部分,大树多侧枝发病,小树上顶梢发病。病害以菌丝在树皮内越冬,次年3月针叶开始显现枯萎症状,7-8月侵害严重!
病害解决措施: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每间隔1-2月定期使用淇林仕勋+植大壮预防用药,如果发现有枯梢、落针现象,应及时将病梢剪除,并及时用淇林田钧+岁语喷施,地下部结合稼程+岁源灌根综合防治。

【3】虫害原因:
生产中引起的松针干枯的虫害主要是松大蚜及松梢螟:
松大蚜:以成、若虫刺吸干、枝汁液,夏季可引发煤污病,严重发生时,松针尖端发红发干,针叶上也有黄红色斑,枯针,落针明显,4-6月,9-10月是两次危害高峰期。

松梢螟:以幼虫钻蛀松树的顶梢为食,主要危害油松、黑松、华山松、樟子松等松树,使其发生顶梢干枯、侧枝丛生等现象,且树龄小于十年的松树受害最重,危害高峰期主要在7-8月及9-10月份。

与其他几类原因不同的是:这两类害虫危害松树的部位都比较明显,主要危害松树的嫰枝与顶梢。
防治措施:可于害虫发生初期使用淇林根施(树虫清、根除蛀)长效防治,或害虫发生期喷药(如淇林广正、程攻套餐)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