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是我国常见的观花类小乔木,每年的早春四月,迎着春风开放,花繁艳丽,满树烂漫,樱花的生长过程中,叶部最常见的病害类型就是穿孔病了,穿孔病又分为细菌性穿孔病和褐斑穿孔病,本期就以细菌性穿孔病为例,说说具体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1】樱花细菌性穿孔病的典型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枝梢也能受侵染,叶片开始出现水渍状小褐点,而后扩展成圆形或多角形病斑,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潮湿情况下,病斑背面有浅黄色菌溢,后期病斑脱落形成穿孔;枝梢受害后形成黑色凹陷而且龟裂。
【2】樱花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规律:
病菌在枝梢病斑和病芽内越冬,春季靠风雨和昆虫传播,细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28℃,叶片常在4-5月间发病,秋季再次侵染。阴雨连绵或蚜虫、叶蝉为害严重时容易造成病害流行,排水不良和偏施氮肥,均有利于发病。
【3】樱花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注意园地的排水、修剪,增加通风和透光性,此外可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力。
2、冬季剪除病枝集中烧毁,冬季或春季发芽前喷施清园剂如淇林名地康,可消灭病原。
3、发病初期可喷施淇林柯俊配合植大壮兑水300斤喷施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