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锈病是芍药的一种常见病害,我国各栽培区均有发生,牡丹也受侵染,雪松、蜀桧、龙柏、河南桧等松柏类树种在我省易大量发生。
症状 发病初期,叶背有黄色、黄褐色小颗粒,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后期在叶面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灰褐色病斑,其直径为4-12mm, 病斑上有轮纹及小点。在叶背的夏孢子堆里长出圆柱形的红褐色刺毛状物,长1-1.5mm,这就是病菌的冬孢子堆。
病原:芍药锈病病原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 (Alb.et Schw.) Wint,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柱锈属,栅锈菌科。
发病规律:该菌转主寄生,要在两种寄主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侵染循环。以菌丝体在松树上越冬,其性孢子和锈孢子期产生在多种松树上。夏孢子和冬孢子期产生在芍药上。锈孢子于4-6月产生,借风力传播,侵害芍药,以后产生夏孢子,引起再次侵染。后期在夏孢子堆中长出冬孢子堆,冬孢子堆萌发产生小孢子,再侵染松类。如果在7-8月间,气候高温高湿,或地形低洼易于积水的地区,发病常较重。
防治措施
1、芍药在越冬前,割除地上部,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土中,以减少越冬菌原。
2、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作种植圃,并采用高畦栽植,这样可预防病害发生。
3、冬季对芍药地进行翻耕,把地表的带病残体翻入土中,来年可减轻病菌侵染。
4、喷1:1:160波尔多液,开花前喷1次,开花后喷2次,两次间隔10-14天;或65%代森锌500-600倍液,或97%的敌锈钠250-300倍液,其中加0.1%的洗衣粉更好。